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有一种生活叫大理】当沙溪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2022-10-31 18:56:14    来源:文旅头条

清晨,沙溪古镇寺登街的咖啡馆里零散坐着几个客人:准备下午前往石宝山的瑞士背包客在用手机查询着山上石雕造像的历史,常年旅居沙溪的珠宝设计师在斑驳的阳光里勾勒着最近北京朋友的高定草稿,做瓦猫的当地人和一家文创公司正谈着合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只是一处小景致,无数这样的场景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新沙溪画卷。

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的“慢”

沙溪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西南部,黑惠江从这个青山环抱的绿色小坝子中央蜿蜒穿过,古朴的白族聚居村落分布在江之两岸炊烟袅袅。 据记载,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最早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且,沙溪古镇还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曾是运送和交易茶叶、药材、丝织品以及盐的重镇。在古代,赶马是冒险的生意,对远离了条件恶劣的雪山、峡谷和急流,突然来到沙溪的马帮来说,寺登街就像“天堂”。

当茶马古道成为历史,现代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也碰巧远离了沙溪,使得这里在迅速发展中相对静止。

漫步寺登街,这里以四方街为中心,由四方街、东巷、南北古宗巷为纽带向四周辐射,兴教寺、古戏台、马店、玉津桥、南寨门、明清古建筑民居群……在时光的变迁里,依旧完好。“寺登街”的“寺”指建于明代已有 600 多年历史的“兴教寺”,“登”白族语为“地方”,“街”即古集市,意即“兴教寺所在地方的茶马古道古集市”。

时间回到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宣布寺登街人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同年,在剑川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剑川县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签订《沙溪寺登街区域复兴规划备忘录》。2003 年起,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毕业的黄印武担任沙溪复兴工程瑞方负责人,负责建筑保护设计、资金管理和维修施工。

他在著作《在沙溪阅读时间》里说:“理清文化遗产斑驳痕迹里的时间线索,顺藤摸瓜找到被历史尘埃蒙蔽的事实,以一定的方式展现或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一目了然,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目的之一;换句话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时间’的能力。”

这样理念主导下的沙溪复兴工程是“慢”的,当地人见证:他总在充分调研后才动工,他总是修旧如旧,甚至不考虑旅游价值。越来越多的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当地居民力量的三方合作,为沙溪的这种“慢”带来了越发坚硬的内生屏障。

吸引着“新沙溪人”打开“新沙溪视野”

的确,热爱沙溪的人大多热爱它本身气质。

热门的民宿“九七之约”的经营者秦若水是郑州人,她曾是朋友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业好、工作好,原本既定的生活轨迹已足够令人羡慕。然而,作为汽车工程师的她第一次来到沙溪便爱上了这里。经过半年的思考,她“出格”了,一个人、一辆车、一只狗、一只猫,用三天时间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一待就是若干年。虽然曾遭受质疑,但如今的她在沙溪仍旧收获了梦想中的事业和情感。

“我喜欢沙溪的人,这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秦若水经常和客人这样说。她眼里的归属感是天圆地方的院子,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淳朴,是跳脱出快速更新的大数据之外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让自己舒适的“不后悔”。

当驱车绕过石宝山,和山野间的猴子一一打过招呼,水库边小草原之上的半山酒店“喜林苑”便映人眼帘。这天,主管朱意梅要带着客人们去村子吃八大碗、听白族调、做黑陶……

藏在山中的喜林苑,在一帮热爱沙溪在地文化的伙伴运营下,早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民宿,它更多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走进沙溪藏匿于时光深处的内在美好,也为当地人不断打开面向外界的视野。

他们教会了村子里心灵手巧的姑娘精致的咖啡拉花,他们不定期邀请艺术家教当地的小朋友画画,他们还在不断尝试让当地的绿色食品走出去……

近年来,位于沙溪北龙村的先锋沙溪白族书里经常有精彩的新书发布会。店长刘雅婷说,每场发布会游客和当地人都会来。走进书店,以白族传统建筑为基础,它的内部增加了不少现代的时尚元素,分为书局、咖啡厅和诗歌塔三个部分。而店里有上百种文创产品,有被云南民间视为“守护神灵”的瓦猫、扎染做的布老虎、“甲马”元素的帆布包、明信片等。她认为,做乡村书店的初衷就是去一些人口不是很集中的地方,利用先锋书店的影响力为村子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现在,原本孤寂的书店旁多了民宿、餐厅,多了不少人流和车辆。

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沙溪的这种悠闲,当沙溪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你是否愿意来这里生活?

刘珈彤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邓斌 苏金泉 王自林 图

关键词: 茶马古道 文化遗产 实实在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