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每日视讯:西南小镇里年轻人的创业梦 东边来做“投资人”

2022-11-01 19:01:09    来源:文旅头条

“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来自上海的帮扶,也在帮助当地保护并发扬好传统文化。

马登科是云南省永仁县外普拉村第一位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小时候,马登科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大山,到城里生活。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机缘巧合回到了家乡,成为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带着全村的希望开启了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工作。


(资料图)

“当时我在外面也没有稳定的工作,正好村里换届,村里的老干部就找到我,希望我能回来接手这个工作。我也是学农业出来的,我就想着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为这个村子的发展贡献一点我自己的力量。”

经过走访调查,马登科发现,当时的外普拉大村共有374户、1302人,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其中,贫困户124户、384人,贫困发生率29.4%。

外普拉村依山傍水,历史悠久,每一座房屋都带着彝族建筑的特色。2014年,外普拉大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列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然而,由于村里经济条件落后,许多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外出务工。村庄逐渐“空心化”,一些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正面临逐渐消失的风险。

想要在振兴古村落的同时,还可以恢复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马登科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把外普拉村发展成乡村生态旅游的示范村。

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千里之外的上海的支持。2019年,上海投入317万元为外普拉村建设了酒店、民宿和青年旅社,改善游客在当地的居住体验。同时,这些与旅游配套的设施也给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

夏学芳是外普拉村的村民,过去常年在家务农。如今她成了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负责村里所有酒店的运营管理。在她看来,村里发展旅游为她带来的不仅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观念。“外普拉妇女之前一般都不敢开口讲话,有那个心没有那个胆,现在因为有这些工作岗位过来,我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比较自信,比较开朗。”

在夏学芳工作的游客接待中心,还展示着外普拉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夏学芳与姐妹们自发组建了“火波若玛”(汉语意思为“月亮女儿”)艺术团,传承彝绣文化。“像这块绣片我们做好框起来,可以放在我们的民宿里面做展示。游客有需要,他可以直接购买。这样的话,我们彝族的文化传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2020年,上海又投入了325万元为外普拉村的100亩水田修通了水渠和机耕路,建设了粮仓。60多户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生态水稻,并在稻田里养生态鱼苗,还恢复举办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摸鱼节。

10月初,金黄的水稻即将迎来收割季,外普拉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李乔和村民们一起挽起裤管,穿梭在稻田里抓鱼。

黄李乔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外普拉村生态水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在沪滇项目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申请‘三品一标’、绿色认证,取得认证之后,价格可以从原来的5元一斤提升到26元一斤。”

2021年,上海又投入了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造外普拉村的排污系统,提升村民居住条件,美化旅游环境。

“我们沪滇合作项目将持续给外普拉一个助力,从经济上使我们的彝家同胞,在2021年的基础上,收入有倍增,生活水平有提高;在文化上,我们能够保护和挖掘,并且发扬好彝族文化;第三,实现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海市嘉定区挂职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委常委、副县长金伟平说。

沪滇协作,协调发展。农田山野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乡村的变化;年轻人曾经想要逃离的深山小镇,如今已成为他们创业追梦的热土。

来源 看看新闻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周智敏 李响 张桂伟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专业合作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