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加强创新性保护传承 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2022-11-04 21:13:28    来源:文旅头条

.


(相关资料图)

.

一曲曲剑川白曲,穿越千年依旧动人心弦;蓝白色的扎染随处可见,扎染包、扎染笔记本等文创产品成为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一碗碗酸辣鱼味美鲜香,是游客来大理必尝的美食之一,广受喜爱和好评……近年来,大理州全面加强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非遗的实践,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截至目前,大理州共有四级非遗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全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走出了大理特色之路,在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强化保障措施 夯。实保护基础

成立大理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印发《大理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建成州、县(市)非遗保护机构13个,配备从事非遗保护的专职人员55人,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加大保护力度。

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2013年至2022年8月,大理州共获得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8800余万元,州、县(市)财政及民间机构共投入资金6800余万元,用于传习设施建设、非遗保护工作和州级传承人传习补助。

提升传承能力 赓续文化薪火

积极开展传习培训活动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各类活动,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入选全国十大精选案例。大力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每年线上线下举办的非遗展览、展演活动近50多场次,融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达300多场次;白族扎染等非遗项目频频亮相央视、北京卫视、人民网、新华网等热门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

(杨华 摄)

以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建成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建立保护区数字档案,近80%的省级、州级非遗项目和200多名国家级、省、州代表性传承人的视频资料拍摄记录完成;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资料已上线“一部手机管旅游”文旅资源一张图数字孪生平台。

加强田野调查,加大非遗资源的挖掘力度,《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等非遗研究成果公开出版,白剧、弥渡花灯、剑川白曲、白族大本曲等音像制品纷纷发行,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加强活化利用 赋能社会发展

强化研究成果转化利用,拓展衍生“非遗+”相关业态,加速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非遗保护+精准扶贫”,以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研发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黑陶瓦猫等28个非遗作品入选2022年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等成为大理知名的非遗品牌。

升级“非遗保护+旅游”,双廊非遗旅游小镇、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等5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全省公布的10条非遗旅游线路中,大理涉及5条,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等“非遗+旅游”示范点,有效带动示范点及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非遗资源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要素。

探索“非遗保护+产业”,采取政府支持下的“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传统工艺振兴。鹤庆银器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年产值达31亿元,建成鹤庆银器直播基地,网络销售超过1亿元;剑川木雕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5.6亿元,带动23000余人就业。同时“鹤庆银匠”“剑川木匠”荣获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品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理州将持续加强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水平,推进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产业升级转化,多措并举促进非遗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发挥非遗在推动大理文化强州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书写非遗保护利用新篇章。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关沱茶集团 图

关键词: 白族扎染 下关沱茶 生态保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