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一月一县市·云龙】深挖非遗资源 绘制云龙特色画卷

2022-11-11 19:01:03    来源:文旅头条

编者按:

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云龙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受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云龙山地白族传统文化,孕育出多彩的非遗。近年来,云龙县充分挖掘整理地方非遗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精品,绘制了一幅独具云龙特色的非遗画卷。


(相关资料图)

非遗传承有序 留住“根与魂”

歌舞表演自古以来是云龙县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活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耳子歌、力格高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更是声名远扬……截至目前,云龙县共有各类非遗项目64项,代表性传承人556人。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5项,省级传承人14人;州级项目19项,州级传承人23人;县级项目38项,县级传承人518人。建立了传习所20个(含1个博物馆、1个扶贫就业工坊、1个非遗示范学校)。

“耳子歌”是一种白族民间婚俗表演艺术,在检槽乡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耳子”代表憨厚,其白语译为憨子,“歌”意为舞。整个活动都用古朴粗犷的击乐伴奏,演员服装尤其独特,“耳子”全身装束都用棕叶裹身,是白族婚礼中祈求吉庆祥和、人丁兴旺,传承宣教伦理道德为主题的民俗活动。

1935年出生的杨春文,自幼喜爱白族民间艺术“耳子歌”表演。他15岁正式拜当地民间艺人尹国臣为师,由于有较好的表演天赋,凭着一腔热情,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传承、弘扬“耳子歌”,让“耳子歌”跳遍了乡村、跳到了海外,与“耳子歌”结下了70载的“情缘”,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耳子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的把这一白族民间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杨春文不仅收集整理了很多“耳子歌”的资料,还竭尽所能的收徒,手把手的教会了一批年轻人,壮大表演队伍的同时,与时俱进,完善表演的道具、服装,不断改进表演,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耳子歌”,更加喜欢“耳子歌”。

云龙县素有“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的美誉。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是云龙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具艺术特色的少数民族剧种,是散落在民间的唱跳艺术,承载着白族儿女心中浓浓的乡愁、深深的乡情。

出生于云龙县功果桥镇下坞村的张国藩,是省级吹吹腔传承人。自幼受叔祖父张致顺的熏陶和直接影响,七岁开始登台表演。初中毕业后,张国藩四处拜师走访,广泛学习各地吹吹腔老艺人们的表演技能。从事吹吹腔几十年如一日,农忙时下田干活,农闲时组织大家利用早晨、傍晚,茶余饭后练习唱腔和表演,逢年过节都进行演出活动,既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大家的体魄。为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做好传、帮、带工作,把吹吹腔更好的传承下去,张国藩积极带徒授艺,先后带出了尹泽荣(英雄生、司鼓、打板),杨树军(净、丑角、钩锣);张学坤(唢呐吹师),张何丽(青衣旦、花旦、武旦)等多位云龙县传统戏剧白族吹吹腔传承人。

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力格高”亦称“力格歌”,白语译为汉语“人的舞”的意思,是云龙县山地白族的一种集体性舞蹈,也是白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打歌类遗产。早在2013年,宝丰中心完全小学便将“力格高”引进了校园,在民间流传的传统动作基础上,对“力格高”进行了重新编创,让其成为了适合学生们课间锻炼的集体舞蹈。课间,走进宝丰中心完小,就能听见一声声铿锵有力、有节奏感的鼓点声,看见操场上学生围成一圈,伴随着鼓点声跳舞。

云龙县宝丰乡,伴随着过去盐井的开发,这里曾是马帮运盐的交通要道,路过马帮常在此下榻,故得名“客店”。流传千年的云龙山地白族打歌“力格高”,在这片热土经久不衰,宝丰乡也成为了云龙“力格高”的主要发源地和流传地。“力格高”也是当地文化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当遇见重大民俗节庆,或是村寨中有人家举办婚丧嫁娶、起房竖柱等活动时,各地亲朋来到主人家中庆贺、帮忙。夜幕降临,大家在院子里点燃篝火,以火堆为圆心围成一圈,在鼓点声和踏地的节奏声中欢快舞蹈。“力格高”舞蹈套路繁多,民间相传有三十六套动作之多。每一套动作都来源于山地白族先民生活劳作的场景,或是模仿动物姿态。

发展“非遗+旅游” 文旅融合添精彩

秋末初冬的云龙,不仅可以登高看太极秘境,还可以欣赏多彩非遗,感受当地文化魅力。如到云龙县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欣赏散落在民间的唱跳艺术;或者到诺邓古村品尝千年时光孕育的独特美味。

云龙县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云南首家乡镇一级非遗博物馆。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为广大吹吹腔艺术爱好者交流传承提供了重要阵地,也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吹吹腔艺术的平台。馆内收藏了古戏服、脸谱、道具、乐器、以及传承数代的手抄剧本等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走进博物馆,一股庄严、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你可以详细地了解整个吹吹腔繁衍生息的历史渊源,感受白族吹吹腔的魅力。

非遗的魅力来源于时光的沉淀,诺邓有着千年历史的天然井盐,诺邓火腿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气候,再加上当地人精细的手工腌制技艺,造就了诺邓火腿独具的美味。时下,正是腌制火腿的好时候,无数游客为了这道舌尖上的味道,不远千里寻香而至。走进诺邓古村,你可以品尝鲜香不咸、肥嫩而不腻的诺邓火腿;探访一下千年盐井以及村里人手工制盐的工艺……

云龙的非遗在各手艺人的传承下,使非遗产业与旅游结合,融入生活,拓宽了传承发展的空间,生产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多彩非遗焕发新活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

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料/图

关键词: 诺邓火腿 文化艺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