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全球头条:在《光绪普洱府志校注》中寻找普洱茶踪迹

2022-11-17 18:03:53    来源:文旅头条

近年来,以“普洱”之名的云茶蜚声海内外。普洱茶的地理标志属性赋予云茶诸多美誉——一位资深茶人说过最响彻的一句话:“普洱茶是最后一站”,大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味道。


(资料图片)

普洱茶是业界公认对人体有益处的茶类,由于产地优势、品种优良、越陈越香、价值优势等,在此美美与共的气势推动下,云南的茶叶从上世纪末期启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2021年云南省茶叶面积740万亩,茶叶总产量49万吨,综合总产值1071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4708元,实现了茶对经济与社会贡献的目标。

普洱茶的兴盛,带动了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发展,自然,普洱这个地名受到世人的关注,学者、业界人士、品饮者要追溯普洱茶品历史的、品鉴的真味,须得用某一属性为普洱茶作一个精神地标,显然,一切都抵不过历史的重量。于是,《光绪普洱府志校注》带着这一使命,让人们喝着普洱茶,在茶汤的氤氲中钩沉着普洱的历史,这亦是美滋美味的。

新版《光绪普洱府志校注》系云南社科科普丛书。对一本120多年前的志书、近70万字的古文进行校注,不是一个简单的书斋行为,它必须调动一切手段与当代的地理标志进行对应的考证,诠释过往,弃去谬误,引导人们识见一件古董,读懂一本古书。可谓费尽移山心力,为古文献穿上时代的正装。

编著者先后遴选了三部《普洱府志》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挑选了《光绪普洱府志》进行校注,因为有了校注,使这本古老的书籍可以轻松、愉悦地阅读。

《光绪普洱府志校注》按照传统府志的体例,先从天文讲起,便有“普郡属极边之区”的介绍,之后又引用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职方》及班固《汉书》等记载,并配之以图,述说普洱府之地理。如:“普洱府,《大清一统志》‘民皆僰夷,性朴风淳,蛮氏杂居,以茶为市’。旧《云南通志》‘人多顽蠢,地寡蓄藏,衣食仰给茶山,服饰率徒朴素,崇信巫鬼,未革夷风’。《普洱府志》‘夷汉杂居,男女交易,士农乐业,盐茶通商’。”这些记述,茶的份量很足,足见普洱茶历史之悠久。

在建置一节中,普洱在商、周时期为产里(今西双版纳)地,那时,产里就向朝廷进贡象齿和哈巴狗。至元、明开始在这里附设土司,再之后改土归流,设一郡、三厅。要想详尽了解普洱府的一切,从官署、邮驿、津梁中可管窥之。

食货志一节述而不作,虽是志书,不忘“文以载道“之要义。书中写道:“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是故食货者,天下之大命也。食货足而后富强,以此致礼义,以此兴贾谊,所谓可以为富安天下者,岂无所见而云然乎?普洱虽介万山丛杂之中,然地沃而力厚,五谷蕃滋,盐、茶、矿产之利亦饶而溢,兹综而录之。”一句话把普洱的富饶囊括得清清楚楚。

食货志物产一节里介绍了现今依然出名的普洱紫米、盐和茶等,其中引檀萃《滇海虞衡志》《思茅厅采访》,阮福《普洱茶记》大段记述普洱茶产地、茶树等,其中一段饶有兴味:“《旧志》,茶树似紫薇,无皮,曲拳而高,叶尖而长,花白色,结实圆匀如栟榈子,蒂似丁香,根如胡桃。土人以茶果种之,数年新株长成,叶极茂密。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物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甚坚。”不读此书,大概不会知道,除了茶叶可饮之外,茶树还有如许多的用处。

《光绪普洱府志校注》还引用《大清会典事例》中的“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又,乾隆十三年,议准云南茶引,颁发到省,转发丽江府。由该府按月给商,赴普洱府贩卖,运往鹤庆州之中甸各番夷地方行销。其查盘验由邱塘关、金沙江渡口照引查点,按例抽税。其填给部引,赴中甸通判衙门呈缴,分季汇报。未填残引,由丽江府年终缴司。”

还有意思的是,在武备、边防一节中,大约茶是普洱的重要经济作物,普洱府还专门派兵去茶山上把守。

《光绪普洱府志校注》实际上是两条线并举,主线是三本古籍的集合,原文的古文妙极而观止;第二条线是校注。校注目的一是勘误,二是释读。如此引导读者不会因古而望而生畏,从而循序渐进地赏读此书。

校注一类书,编著者可谓为读者做全程服务,劳心劳力。

《光绪普洱府志校注》不厌其烦地解释、注脚、修正错讹,其篇幅字数亦不小。如,食货志中一名话:“以此兴贾谊”,作者写道:“存疑,应为贾余,即炫示勇力”;又如“石青,又叫蓝铜矿,是一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再如,“打锣搥:今指菠萝”。编著者十分用心。

总之,如果对普洱茶有兴趣、对普洱茶文化有兴趣,择《光绪普洱府志校注》一读当是怡情悦性之举。

作家、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 谭中贵 文

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云南网 图

关键词: 地理标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