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弥勒文旅做好“五篇文章”促非遗传承与发展:全球短讯

2022-11-18 19:13:30    来源:文旅头条

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具有积极意义。一直以来,弥勒文旅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做好“五篇文章”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可邑村阿细跳月展演迎游客)


【资料图】

积极挖掘保护,非遗资源“实”起来。弥勒文旅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制定“非遗保护管理”系列文件,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为非遗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5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州级25项,市级120项。2022年,有序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保护实施;提升改造蚂蚁哨非遗馆,扶持建设龙多村、红万村阿细先基示范性传习点;开展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扶持红万火文化陈列室、彝族阿哲文化高甸传习馆建设;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展)品征集工作,征集到《阿细先基》出版物4本,阿细跳月大小三弦各1把,阿细女装1套。

(文化惠民活动)

培养能人传人,非遗队伍“强”起来。弥勒市现有各级已命名非遗传承人258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8人,州级39人,市级210人,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建强非遗人才队伍,弥勒文旅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目标管理,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实行量化考核,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2022年,考核兑现传承人补助经费332000元,州级以上传承人组织各类非遗传承培训600次(天),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带徒弟280余人。此外,弥勒文旅关注传承人身体健康,组织州级以上传承人47人进行健康体检,支出体检经费42300元。

(非遗传承培训)

不断丰富载体,非遗活动“热”起来。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村社展演宣传和各类传承活动150场次,让非遗文化在各种特色活动中传开来、“热”起来。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将非遗阿细跳月融入节目编排,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39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同时,编辑出版阿细跳月乡土教材和教学光碟,在中小学中推广《阿细跳月课间舞》《阿细霸王鞭课间舞》,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随着文化服务触角向基层不断延伸,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弥勒热土生根发芽。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村社)

大力宣传推介,非遗招牌“响”起来。强化非遗宣传展示,组织引导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活动,2022年,弥勒市以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元素创作编排的精品节目《阔子款得阿哔哔》荣获云南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第十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入围云南省“百合花奖”;混声合唱《嘎斯比勒》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弥勒市竹园红糖、老黄冰糖两项非遗系列作品入选云南省2022年“非遗伴手礼”名单。云南本土作家杨杨讲述弥勒彝族阿细人民生产生活和“阿细跳月”演变的《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一文入选复旦版大学语文教材。此外,弥勒文旅配合完成非遗项目《阿细跳月》《竹园红糖》《弥勒卤鸡》宣传片拍摄,积极参与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直播活动,抽调传承人拍摄“非遗人说非遗”专访,报名参加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不断提升弥勒非遗社会影响力,打响非遗招牌。

(《阔子款的阿哔哔》 )

(《嘎斯比勒》)

立足丰厚底蕴,非遗产业“火”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将非遗元素与县域旅游进一步融合,探索“非遗+旅游”保护发展新模式,在可邑村打造“看非遗、研非遗、吃非遗、玩非遗、买非遗”的旅游新方式。将独具特色的彝族刺绣、传统美食、彝族乐器向旅游景区延伸,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民族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弥勒传统卤鸡、竹园红糖、阿细小三弦、阿细骨头参、核桃、蜂蜜等特色产品带回家。在可邑彝族博物馆、蚂蚁哨非遗传习馆,推出“非遗+研学游”体验项目,促进游客深度了解、体验和学习。同时,将《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霸王鞭》《阿细民间器乐》等国家级、州级非遗项目作为景区常驻展演歌舞节目,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助力就业增收。

(蚂蚁哨村实景演出)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通讯员 杨燕 李娟 文

弥勒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关键词: 阿细跳月 不断提升 传统文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