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徐虹:用心灵感光民族历史 以行走成像时代变迁——陈维寿摄影作品简评

2023-03-11 10:00:27    来源:文旅头条

摄影家陈维寿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最基层,20余年来行走在岁月深处,行走在乌蒙山、哀牢山、百草岭和金沙江沿岸,用相机定格千里彝山的雄奇壮美和世居民族的原始生存状态,用脚步丈量民族的繁衍生存和发展变迁,用镜头诠释天地人的大美,并将沿途收获的如诗影像结集出版为摄影集《大山的响声》《金沙流影》《守望金沙 湾碧勐傣》和《筑梦紫丘家园》,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情怀和责任,看到了他在触摸历史脉动、关注民族生态、记录时代变迁的路上的执着坚守。他用作品为走过的时间留影,为伟大的时代立照。

独到的视角、深刻的思想、纯粹的生命感悟、悲悯的民生情怀和浓重的文化忧患意识,使他的摄影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张扬和隐藏、高贵和谦卑、明亮和忧郁并存,以蓬勃的气场和犀利的力度穿透岁月的苍茫。


(资料图)

脱贫户 陈维寿 摄

家乡记忆 陈维寿 摄

早春 陈维寿 摄

高原的云朵 陈维寿 摄

他用心灵去捕捉民生状态、观照民族人文。作为来自基层的摄影家,陈维寿对大山和大山民族给予了真诚的关注,以大山之子的情怀,用执着的艺术追求和敏锐的艺术感悟热恋着大山风物。他将彝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作为主体,以民族性、文献性的视角,抢救拍摄了大批原生态作品。

2012年,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开工,楚雄州大姚县湾碧乡、铁锁乡的6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812户、4613人面临整体搬迁。以傈僳族为主体的铁锁乡七棵树村是淹没区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之一,这个多民族群体世代繁衍生息在金沙江畔,因为崇山峻岭的阻隔,远离了现代文明。他们伴江水享乐、枕日月睡觉、烧包谷籽度日,满足着人性最原本的简朴需求,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依旧保持着地老天荒的古朴。随着观音岩水电站建立和移民搬迁,七棵树村被水淹没,在金沙江沿岸延袭数千年的民族生态、祖辈留下的千年遗迹和口耳相传、承袭至今的文化习俗,随着村民的整体搬迁而消逝,那些具有史藏价值、不可再生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叹息着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了给民族文化留下记忆,陈维寿花费数十年心血,无数次历尽艰辛,深入七棵树村跟踪拍摄,在数千幅(件)作品中筛选出百余幅,结集出版《金沙流影》。奔腾的金沙江,身膀裸露、皮肤黝黑的傈僳族壮汉,满脸沧桑、怀抱金黄谷穗的傈僳族老人;一脸稚气、手脚灵敏的孩子,眼神坚毅,让人过目不忘;石头上抽烟的彝族汉子、负重前行的傈僳族妇女、送葬的人们;无言的白云、如洗的蓝天、古铜色的脸庞、裸露的脚掌、乐观淡定的眼神,一切都被镜头一一捕捉和记录。在陈维寿眼中,它们都是划过时间与历史的印记,是旷野中无言的风景。贫瘠中的乐观与坚强、坚韧与豁达,没有沉重和痛苦,也没有怨恨与懦弱,这是一群遗世独立的人。在坚硬冷酷的石头上,他们笑容灿烂,如此干净和清纯,犹如山崖上盛开的花朵,清香袭人。七棵树村庄消失前的古典景象,在此定格成永恒。

在《金沙流影》中,“流淌的金沙江”江面湍急,梢公神色坚毅,把握木舵为生计而摆渡,与滔天激流对歌,展示出生的勇气和意志;“鼓动天地”中的彝族毕摩高举法鼓,撼动着也护佑着万物;“佤山木鼓”发出雄浑苍劲的回响,透视着远古;岁月洗涤后的“高原老人”和历尽沧桑的“金沙傣老人”瞩目望远,许是在回忆自己母族的前世今生,与远祖对话。那些悠长嘹亮的山间回响、清脆悦耳的鸟鸣和叮咚的水声,来自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摄人魂魄。

数十年来,陈维寿始终在不停地行走与探寻,他在诘问与探秘中,渐渐走进历史的源流,触摸到民族的原本。他在艺术的崎岖路上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以独特敏锐的艺术感悟和千姿百态、鲜活灵动的镜头,衔接和抢救了即将被扯断的民族生态文化和历史血脉,用光影去感触艺术审美背后的历史厚度。陈维寿在摄影中从不追求浮光掠影的表象,那些俗艳与喧哗、猎奇与怪诞的景象不会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本性淳朴、执拗的他坚持本真,以自觉的使命担当、深厚的情怀、迫切的姿态穿越风霜、躬身前行,用心灵去发现和挖掘那些在岁月中被遗弃的灵光。他用影像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和发展,它们因岁月流逝而积淀出闪耀的光泽,从《金沙流影》到《筑梦紫丘家园》,江边民族一步千年,告别祖祖辈辈生活其间的金沙江峡谷,在移民安置点开始新的生活。电器代替了祖辈永不熄灭的火塘,这是文明进程的必然。在移民的变革中,陈维寿依然坚持用光影记录消逝的历史,衔接起一个民族跨越千年的巨大变化。

用心灵感光多彩的世界,以灵魂成像日新月异的人间。这些摄影作品体现着一个优秀摄影人数十年来在寂寞中的坚守,体现着他锤炼摄影技艺、感悟艺术真知、提升艺术修养、扎根彝乡大地、敬畏万物生灵、珍视民族文化、不断推出精品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和事、山和水都在发生改变,历史的面目也渐渐模糊,关注和倾心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的陈维寿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那些在大山深处逐渐消弭的民族文化,作品在光影变化和岁月折叠中熠熠生辉,充分体现了一个摄影家深厚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责任。他以敏锐的视觉、独特的感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完美结合,纤毫毕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为历史留存下视觉记忆。艺术家所创作的,正是蕴含有民族精神、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作品,以视觉的形式在时间轴上串联起远古与现在。

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民族地区的陈维寿,始终怀着一颗悲悯、敬畏与虔诚的心,执着追寻艺术的本真,关注民族民生和平凡群体。最高的艺术来源于底层的真实,他的镜头总是关注着平凡甚至卑微的群体。在一个采风创作的阴雨天,一位彝族小女孩原本正举着向日葵叶片给自己遮雨,当她发现跟拍的他在淋雨时,急忙递来手中的另一片叶子为其遮雨,温情的瞬间被他的同伴抓拍下来。清澈明朗的神态和稚嫩的笑容,折射出大山彝人的纯真与善良。他在行走中总被美与善所感动,这让他更接地气,更加放平身段和镜头,去捕捉那些自然中清新脱俗的美。

陈维寿不仅行走在彝乡大地,同时还在不断拓展视野。他曾走近秦岭,接受中原文化的浸染;多次穿越西藏雪域高原,让圣洁雪山和茫茫原野为灵魂洗礼,作品越发凝重而灵动。行走是寂寞的,唯有在孤独中寻觅与坚守,才能让精神遨游于天地间,找到艺术的真谛。

千里彝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这块多民族世代聚居的土地上,各民族独特灿烂的原生态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莹白晶亮的珍珠,散落在这块隐秘神奇的士地上。陈维寿怀揣赤子之心,以一个行者的姿态,发现和记录一个个民族生存、繁衍及文化传承的密码。他的作品朴实大气、粗犷深邃、神秘忧郁,充满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对民族文化的一腔挚爱和对普通群众的倾心关注。他从朴素中寻找真善和安宁,用摄影的语言为伟大时代存照,展示生命最初的本色。陈维寿的摄影艺术成果丰硕,既是对养育他的大山和大山民族的感恩和深情回响,也是大山对他痴情不移的慷慨回望。

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战役结束时,陈维寿取材脱贫攻坚的作品《家住深山有远亲》入选由中国日报社和中国画报出版社策划编辑的《百名摄影师聚焦脱贫攻坚》画册,该画册曾入选中宣部办公厅“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这充分体现了摄影艺术家身处大时代背景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和良知。

作者:徐虹

来源 文艺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