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听云南 | 自然村里走出来的百年土陶

2023-03-23 10:52:21    来源:文旅头条

编者按:每朵花开都有声音,每段旅行都有意义,让彩云之南在声波中与你相遇。在云南,一年四季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品不完的民族文化,尝不完的特色美食……文旅头条新闻网开设“听云南”栏目,以音频+图文的形式展示云南的美,请你跟我们一起倾听云南、遇见云南!


(相关资料图)

“传统是变化着的对未来的想象。”这句话可以用来作为临沧市临翔区碗窑村和碗窑村土陶的旁白。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毗邻临沧机场,是临沧人的“陶器之乡”。碗窑村富产陶土,历经270多年传到今天的土陶烧制技法,是土陶老匠人们经验的凝结,目前村内尚存有完整的龙窑11条,绝大部分都还能烧制土陶。

《临沧县志》记载,乾隆三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人杨义远、罗万升、邓鸿国三人带着制陶手艺,来到缅宁县博尚镇勐托坝子,发现该村有大量的陶土资源,在此修筑三条龙窑,烧制陶器,并安家落户,逐渐形成村落,世代传承制陶工艺。由于当时主要烧制的产品是碗,于是这个村子便得名“碗窑村”。

龙窑的存在,是碗窑村土陶文化最好的注脚。碗窑村的龙窑3号是村中现存最大的龙窑,坐落在村子的中心地带。史料记载,龙窑3号于清朝乾隆三年建成,总共有17个仓,可以装大大小小约5000件土陶器具。可想而知当年整个碗窑村红红火火生产土陶的壮观景象,至于龙窑的得名,当地人猜想大概是因为依山而建,一窑高过一窑,绵延不绝,状如长龙而得名。

碗窑村的陶器需要两种不同性质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制作,烧制出来的陶器才会色泽漂亮,经久耐用。烧窑的头一晚,烧龙窑有个特殊的仪式,村民要将陶器搬入窑仓,将窑仓基本装满,再用砖块、沙灰将窑仓的每一个仓门封死,仅留下仓门前后约15厘米高、10厘米宽的投柴孔和观察孔,以确保窑仓里的温度。每次在烧窑之前,村民们都会诚心祭拜祖师,以求窑子里的陶器烧得出色。土经火粹方成陶,烧窑只此一次,成败也在此一举。然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和观察……

一个个精致的盖碗、茶杯、盘子、陶罐、陶制花瓶,有的素净自在,有的在陶器上绘制图案,或者进行雕镂,既有天然的民艺之工,又有绘画之美。它们形成的背后是泥匠师傅对300多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对制陶材料的苛刻要求,以及现代审美融合的成果,有着自己的姿态和表情,温厚笃实。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工业化与机械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很多物件被批量化与标准化生产,碗窑村的土陶烧制技艺却始终未变,保留至今。如今,碗窑村土法生产的陶器除了供应临沧本地的生产、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些制作精美、具有艺术价值的陶器被运往东南亚各国销售。

策划:张敏 李文女

统筹:龚怡丹、何雨珍

本期文案:刘娅娟 何雨珍 通讯员 杨秀杰

海报制作:张楠

音频制作:邓斌

图片:孟志刚

本期责编 龚怡丹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