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环球快播:《文学报》就《去有风的地方》提出:当城市青年融入乡村振兴,现代生活的定义是否正在变化?

2023-03-30 15:44:08    来源:文旅头条


(相关资料图)

2021年1月开始,通过华策影视集团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共同精心打造打磨,40集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于2023年1月开始在湖南卫视、芒果TV、深圳卫视、海外225个国家地区电视台和网络平台隆重播出,迅速火起一股铺天盖地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风。2023年1月18日,《文学报》盛赞该剧,大篇幅刊登了周奕老师“《去有风的地方》:当城市青年融入乡村振兴,现代生活的定义是否正在变化?”的文章。

文章提到,慢生活剧曾一度被认为是电视剧同质化的现象,难以创新,但《去有风的地方》结合了乡村振兴背景,直面“职场内卷”“精神内耗”等当下社会热点现象,给在都市中如许红豆一般的打工人带来温暖镇静的反思,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展现了平凡但仍好好生活的意义,也为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文化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去有风的地方》紧贴社会现实,吸引了观众关注。该剧通过勾勒主人公许红豆在云南大理三个月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一幅恬静淡然的山水田园图。肆意自在的悠慢生活、大美如画的视觉景观吸引都市的打工人逃离快节奏的生活,来到云南小镇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指出,与城市快节奏相悖的乡村生活凭借着悠慢闲适的固有印象使得无数都市人心往神驰,并将其誉为心灵的港湾,富有治愈的能力。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许红豆也放下单调繁忙的工作,为完成好友遗愿与找寻生活的意义而踏上当初一拖再拖的云南之旅。以山林河湖为依托形成的乡村空间往往能生产出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闲适氛围,使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在舒适的生活中找寻人生的意义。不同空间生产的特有氛围往往给予在其中进行切换的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于城市,乡村则成了人们的心理避难所。

在许红豆落脚的“有风小院”中,有经历“网暴”远离现实的“博主”娜娜、追寻灵感的风趣酒吧驻唱胡有鱼、逃避家庭压力的作家大麦、沉浸式打坐的白日冥想家马丘山……有风小院的住客们在相似的经历与压力中产生心灵共鸣,互相安慰治愈。在人与人质朴友好的交往中,在人与大理风景、美食、文化的互动中,曾经逃避的过去与经历的伤痛在温暖中被接受与治愈。曾被质疑与辱骂而淹没的娜娜挥散心理阴霾,走出网暴带来的负面伤害,直面并接受真正的自己;遭受父母质疑与反对的大麦在与红豆等人的相处中,逐渐坚定了对写作的喜爱与坚持;靠打坐平定心绪的马爷也慢慢改变了“佛系”态度,解开创业心结……许红豆也在与人们的相知熟络中从一个厨房小白变成了制作鲜花饼与乳扇的能手。总之,剧中的人们在治愈温暖的生活中一起接生小马、一起经营村庄、一起找寻人生的意义。

该剧在云南大理的凤阳邑取景拍摄,剧中淡化了情节,从大理的日常切入,以生活化的视角将彩云之巅的田园风光与恬静生活尽数呈现在观众眼前,堪称云南大理的“非正式宣传片”。“去有风的地方”,许红豆在传统民居的斑驳小巷里感受风,在绿意盎然的宽阔草场上抚摸风,在如画般的澄澈洱海边追逐风,在挂满风铃的木质小院中聆听风。“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人在感到疲惫寒冷的时候需要向温暖的地方流动,寻找幸福的力量、温暖的力量、美好的力量,或者,重新出发的力量。”在这里,谢之遥的风是自由自在的风,是回归家乡、建设家乡的风,是追逐人生真正意义的风。《去有风的地方》并非特意刻画角色态度,而是在角色间的相处中,在大理的生活中将其展现。除此之外,云南的美食如鲜花饼、过桥米线、乳扇、樱桃酒、炒饵块、诺邓火腿,云南的非遗文化如剑川木雕、白族的刺绣和扎染,双廊古镇、沙溪古镇、喜洲古镇的美景,茶马古道的饮茶历史均在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常生活中呈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去有风的地方》将观众带入许红豆在大理治愈悠慢的生活,在满足都市人渴望到田园中寻求慰藉的心理的同时,将生活的真谛娓娓道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去有风的地方》标新立异,不仅在剧中有电商、文旅带动家乡发展,在剧外和许红豆同款的美食、物品等也销售量大增,也有大批游客来到大理打卡同款地点。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陶江 文

图源电视剧照

编辑 李娇蓉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