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新动态:大观云南 | 文化云南之精巧的编制工艺

2023-04-07 18:40:27    来源:文旅头条

编者按:彩云之南,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有绚丽的民族文化;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美食如云;这里多姿多彩,这里蔚然大观。文旅头条新闻网推出“大观云南”系列策划专题,综合呈现云南美景、民俗节庆、非遗项目、艺术馆藏等文旅资源,立体展现云南之美,将七彩云南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娓娓道来,带您领略“七彩云南世界花园”之魅力,感受“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之向往。


(资料图)

大观云南文化产业

金木土石布五韵各有魅力

本期带大家一起

感受云南精巧的编制工艺

拉祜族竹编技艺

拉祜族竹编技艺主要流传于普洱市澜沧县富邦乡赛罕村的拉祜族聚居区。该技艺历史悠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拉祜族人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2009年8月,拉祜族竹编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拉祜族竹编技艺流程复杂,从原材料选择、取回、剖开、削篾条等进行纵横交叉编制需要几十套工序约3—4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竹编技艺难以比拟的。拉祜族竹编产品有饭盒、簸箕、筛子、背篾、篾桌等20多种,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密实程度可达到“滴水不漏”,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喜爱。

如今,拉祜竹编也成了当地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法宝,竹编产品销售到景洪、昆明、北京等地区和美国、泰国、缅甸等国家,小小竹编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编出了拉祜人民的新生活。

临沧中山竹编

地处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山区腹地的中山村有百年的竹编历史。中山竹编文化悠久,是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竹编使用的竹材经过严格挑选,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匠人们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再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

如今,中山竹编的产品推陈出新,不仅有竹编灯笼、竹编花瓶、竹编茶具等生活器具,还推出了竹编保温瓶、竹编手提包、竹编文具、竹编平面画等创新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中山村更是依托悠久的竹编历史文化,在培育壮大竹编产业上做文章,发展竹编产业,为当地群众实现在家创业增收,小竹子编出了多彩的生活。

宜良竹编

宜良孕育了一方竹编工艺流传发展的土壤。宜良竹编产生于明代。据了解,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宜良竹编工艺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编制流程。

“永丰营的篾帽,周家营的箩。吕广营的粪箕,小街的簸。段官营的提篮,马街的背箩,茴香村的筲箕是绝活。”李加云是昆明市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茴香村李氏的后代。对于40年如一日从事竹编的李加云而言,几乎没有哪一种竹编是他不会做的。值得一提的是,李加云编制的竹篮最外面一层的竹皮不透水,密密匝匝有八层之多,不仅可以打水,甚至还能长期养鱼,彻底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俗语。

腾冲“藤编”

藤取自木,集坚韧与柔软于一身,由着藤编匠人的指尖缠绕盘旋,百转千回,最后将自然的朴实与生活的诗意在指间融合,编织出别样的腾冲生活。

“藤编”作为腾冲三宝之一,千百年来,一代代能工巧匠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编织出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腾冲也因此成为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

腾冲人对藤具的喜爱,不只在于历史的渲染,还在于文化的传承。相比铜器、铁器及瓷器,藤具更显天然质朴,清新明丽,极富文化气息。走进腾冲人家,会看到很多极致的藤编手工艺人,他们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时代,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艺。

除了手工艺人,在腾冲,现在还有许多集体企业和个体户在大量生产藤具,年产数万件之多。

策划/统筹 童文文

文 朱正 、刘娅娟、李亚、刘珈彤、刘馨蔚

图 普洱市非遗中心、恒春临沧、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腾冲市文化和旅游局、杨灵蕊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