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CGK展讯 | “小城之春”4月8日在昆明开展

2023-04-08 14:43:43    来源:文旅头条

2023年4月8日,展览“小城之春”将在昆明当代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小城之春”是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共同发起的城市项目。此次落地展览,邀请了1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共创人重新观看小城,以各自的艺术方式呈现对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这是继深圳坪山美术馆之后,展览“小城之春”的第二站,展览还于今年巡展至山西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

小 城 之 春


【资料图】

2023·04·08-2023·06·05

昆明当代美术馆9楼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聂荣庆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共创人:

陈鸿宇|音乐人|额尔古纳

葛宇路|艺术家|燕郊

黄扬|设计师|内江/古蔺

李涵|建筑师|平谷

李青|艺术家|湖州

厉槟源|艺术家|永州

梁琛|建筑师|丹东

刘钊|设计师|粤语地区

陆庆屹|导演|罗甸

文那|艺术家|泉州

吴林寿|建筑师|湛江

小河|音乐人|邯郸

颜歌|作家|郫县/英国诺里奇

张晓|艺术家|烟台

《小城春天的12个瞬间》

前 言

在过去几十年高速流动的城市化中,大城市成为城市叙事的主角。大城市向全世界开放,与全球化接轨,也将自己沉浸于工业化、资本化的浪潮中,被动放弃或主动剥离了本地化和独特性,裹挟于其中的每个人也变成一座座孤岛。

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联系被切断了。自然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加之人为的二元制度设计,造成了城乡之间基于自然互惠关系而构成的循环关系的断裂。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难以回归的文化乡愁,无异于“失乐园”再现。

而在中国城市金字塔中,位于塔尖大城市与塔基的乡村之间,还有层层叠叠的卫星城、三四线城市、小县城,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这些参差多态的中小城市承载着中国更广泛的时代变革,它们是否可以成为一种重新建立城乡连续体的纽带?

在记忆里的小城里,我们爬上它的树,在它的坡道上骑自行车,在它的小河里游泳,不在意它的粗糙和丑陋。在那里,个人更容易拥有小圈子里的亲密关系,生活更加具体,更有温度。在那里,饮食依循传统,方言经久不变,保留下更加差异化、多样性的城市景观。

小城之春展览,始于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展开的城市项目。亦如《小城之春》电影的名字和它所寄托的情感,小城中“城春草木深”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和希望。

“小城之春”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众多小城的变迁。在本次展览中,我们邀请到14位共创人,分别是音乐人陈鸿宇、艺术家葛宇路、设计师黄扬、建筑师李涵、艺术家李青、艺术家厉槟源、建筑师与艺术家梁琛、设计师刘钊、导演陆庆屹、艺术家文那、建筑师吴林寿、音乐人小河、作家颜歌、艺术家张晓。他们进入自己或他人故乡的小城之中,从城中心的标志物、街边的广告牌、角落的公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现对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

这些小城故事发生于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广东的湛江、山东的烟台、辽宁的丹东、湖南的永州、浙江的湖州、贵州的罗甸、福建的泉州、河北的邯郸、四川的内江、郫县、北京边缘的平谷、燕郊……彼此距离如此遥远,但情感又如此贴近。因为,这种故乡感、地方性,不是基于某个小城的独特体验,而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出生于小城,但内心里都有一座小城。

崔灿灿 贾冬婷

2022年春,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共同开启了城市项目“小城之春”。14位来自艺术、建筑、设计、音乐、文学的不同领域共创人带着重新观看的目光,分别进入作为他人和自己故乡的小城。展览“小城之春”通过他们的创作,重新呈现了小城独特的风景、凝聚的回忆以及小城对世界的特有折射方式。

一些艺术家由此重新观看了自己的故乡。平面设计师黄扬定居深圳已久,他将对故乡古蔺县的回忆用极简的图形凝聚在八张海报中。

黄扬《内江大千园 开园于 2009》

定居在英国小城的颜歌已经离开故乡郫县十几年了。当故乡在地理距离上越来越遥远时,她仍然将故乡的形象书写城笔尖的拟像。

颜歌《我一次次把平乐镇写进小说里,修建成故乡的拟像》

曾经拍摄过《四个春天》的纪录片导演陆庆屹的故乡在贵州罗甸,他将此视为自己的精神归处。他用《罗甸的春天》记录了亲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片段让他精神上重返家乡,也让未被城市化进程改变的传统农耕生活留下样本。

陆庆屹《罗甸的春天》

艺术家文那来到福建泉州,在闽南浓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积淀中,创造出新的神仙形象。在壁画和雕塑作品《藏海厝》中,她以全新的笔触刻画出这座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港口城市凝聚的外来者的思乡之情。

文那《藏海厝》局部

音乐人小河从2018年开启“寻谣计划”,从大城市起步,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具有诗意和美的童谣,并将范围逐步扩大到更多城市。2021年的“陆上寻谣”就是从小河自己的故乡邯郸出发。

小河《寻谣计划》在浙江金华,摄影:PonyBoy

艺术家张晓回到了家乡山东烟台,为苹果拍摄了传记。对于张晓来说,苹果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个家乡的特产,更是一种成长、一种经验、一种乡愁的存在。

张晓《苹果》截图

吴林寿回到家乡广东湛江,用传统“三间屋”的布局为父母建造一栋新房,他将当代日常的需求融入传统空间样式,同时遵循岭南地区对人神共居和尊卑长幼的坚守。

吴林寿《自由之物》

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批超大城市成为城市叙事的主角。身处大城市与乡村之间,数百个卫星城、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不仅承载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眷恋、映射了大城市的发展,也为时代变革和世界改变提供了另一种叙事。

在作品《故乡的房子》中,艺术家李青将老木窗、藤编家具、织物拼贴在一起,记录下家乡自建房对美学的拼接。在浙江湖州的城乡结合部,形形色色的自建房杂糅了各种美学元素,寄托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也形成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西方想象和山寨美学不断变化的印证。

李青《湖州房子》

艺术家厉槟源的艺术作品一直尝试将身体融入家乡的土地与河流,探索这里的自然变化与情感迁徙。从2012年开始,厉槟源每次回到家乡湖南永州,他都会在村里的桥上来回翻跟头,最终这座桥完全倒塌,几年的行为艺术被记录下来,形成了作品《直到桥梁坍塌》。

厉槟源《直到桥梁坍塌》

建筑师、艺术家梁琛的家乡丹东位于中朝边境,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从自己家庭空间的变化出发,将视野逐渐扩大到社区街道、城市发展。在展览中,他用作品《前哨》完成了一次对故乡和城市的显微与远眺。

梁琛《前哨》

音乐人陈鸿宇将自己在家乡额尔古纳的“众方纪”搬到了展览中。在这个安放于草原通体黑色的精神建筑里,能够看到一天之中时光的变化,也能看到边境和小城所提供的一种特殊的时间。

陈鸿宇《众方纪》

一些艺术家带着重新观看的目光来到了城市的边界地带。设计师刘钊用自己的设计语言,拆解了小城街头充满野生感的招牌语汇。

刘钊《城市招牌体》

成长于北京的建筑师李涵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周边的平谷,艺术家葛宇路原先居住在毗邻北京的燕郊。因为北京这个超级城市的存在,平谷和燕郊呈现出独特的样貌。李涵选择用8组纸质手工建筑模型记录了平谷的静谧街景。

李涵《新平南路路口》

作品《吹往北京的风》记录了艺术家葛宇路背着两块硕大的电池、手持带风扇,花了8天时间,将写给女友的情书从燕郊一路“吹”送到了北京。这一行为艺术消解了燕郊和首都之间的边界感和边缘感。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风》

来源昆明当代美术馆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