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喜讯!弥勒新增2个省级非遗项目

2023-01-04 18:46:08    来源:文旅头条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其中,弥勒彝族刺绣、竹园红糖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名录节选)

弥勒彝族(阿哲)刺绣


(相关资料图)

彝族(阿哲)刺绣发源并盛行于弥勒市境内彝族阿哲支系地区,相传远古时候,彝族阿哲支系先民靠树叶、棕毛和兽皮遮体取暖。后来,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了麻的用途,于是“勤耕苦织,种麻编衣”。

(绣娘交流技艺 陈保舜 摄)

弥勒彝族(阿哲)刺绣针法很多,有挑绣、顺针平绣、立体绣、马尾裹绣、乱针绣、贴布绣、打籽绣、十字绣等10余种,刺绣图案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河流等。绣娘们把这些充满灵性的自然存在剪成纸样,粘贴在黑、蓝、白、黄等各色绣布上,再用各色丝线,按照纸样或者布料的经纬密度绣出图案。图案清秀精致、色彩绚丽,大面积用于妇女的头饰、衣襟、围腰、挎包、鞋面及男人的月琴挂带、背篓带等装饰上,增强视觉效果,给人以立体、华美、锦上添花之感。

(儿童帽顶绣片 陈保舜 摄)

(刺绣培训 陈保舜 摄)

弥勒彝族(阿哲)刺绣,把人与自然相依相融的生存理念渗透于整套服饰,对史学、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具有研究价值。

(围腰刺绣成品 陈保舜 摄)

弥勒竹园红糖制作技艺

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红糖以弥勒竹园红糖和巧家小碗红糖质量最佳,色彩鲜,式样好,杂质少,驰名全国,并远销青海、西藏等地区。”

(制作技艺—舀糖 陈保舜 摄)

据了解,清朝中晚期,弥勒竹园、朋普等地的甘蔗生产有较快发展,随着甘蔗产量增多,逐渐有人开设土榨、制作红糖,促进了制糖业的发展。相传,清道光末年(1849年),弥勒竹园人董小佐从广东请来煮糖师傅传授制糖技术,试制生产红糖、白糖、冰糖成功。之后竹园每年生产的上百万斤红糖、白糖、冰糖,经“市马古道”销往全国各地,川、陕、粤、桂、湘、鄂、赣等地的商贾云集竹园设立商会,竹园成了闻名省内外的繁华商埠,竹园红糖品牌名声远播,红糖成了竹园一张响亮的名片。

(制作技艺—脱模 陈保舜 摄)

竹园红糖制作技艺需要七道工序,即榨汁、过滤澄清、赶泡除沫、熬煮、起锅、打砂、成型。所有制作工序没有仪表、没有计量、没有参数,全凭制糖师傅的眼睛和经验。一锅糖要历经3个小时的熬煮才能出锅,温度是关健。而打砂力度精准与否,直接关系到红糖口感好坏。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传统的竹园红糖制作技艺仍保留至今。

(成品优质红糖 陈保舜 摄)

据初步统计,弥勒竹园朋普一带,有红糖制作作坊(糖房)50余家,制糖师傅100余人,基本掌握制糖技艺者200余人。其中,弥勒竹园曾每年生产食糖2万多吨,生产的碗糖等一直是云南的老字号产品。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

关键词: 弥勒竹园 人与自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