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天天要闻:600年窑火源远流长的云南华宁陶

2023-02-16 19:42:51    来源:文旅头条

中国陶瓷文明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除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窑口。如云南的玉溪窑系,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建国称王,在滇池及玉溪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周边建立古滇国。1956年11月,云南省博物馆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发掘的“滇王之印”,证明了古滇王国的存在。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滇先民们就能制作精美的陶器。到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火葬的陶罐,其独特的造型既有地方民族艺术的元素,又有当时宗教的痕迹。昆明市博物馆和玉溪博物馆就收藏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玉溪窑系的单色釉和青花火葬陶罐。

玉溪窑系陶瓷生产窑口主要分布在玉溪市的红塔区、华宁县、易门县,玉溪青花瓷、华宁陶、易门李忠碗窑都是明清时期产量较大、远近闻名的地方窑口。目前保存最完整,还在继续烧制陶瓷的当属华宁窑。

华宁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蜚声全滇,古称“宁州陶”。华宁县城碗窑村慈云寺,寺里墙上嵌着一块碑,碑名为《重建慈云寺功德碑》,碑文记载了碗窑村的由来,村民几乎都是窑工,以车、汪、张、高、新、彭、杨等姓为主,从洪武初开始陆续定居于此,世代以烧窑为生。除碑文记载以外,清末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的《移山簃随笔》,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均有华宁烧制陶瓷的历史记载。


【资料图】

研究文献、碑刻可见在明代初洪武年间,江西景德镇制陶艺人车鹏等人就陆续来到华宁县碗窑村落户,以烧制陶器为生,经多代传承形成了华宁陶独有的绿釉、白釉、紫釉、酱釉、绿白釉,器型有碗、盘、碟、香炉、酒壶、酒罐等生活实用器和瓦兽、琉璃瓦、柱础等建筑材料。据考证清末乃至民国时期,其产品通过滇越铁路远销省内外,影响广泛。

华宁窑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华宁窑釉色丰富,器形繁多,所以在收藏方面,精品的华宁窑真的是一件难求,市场上基本见不到。文中应景介绍几件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早期的实用生活器。

1、虎头盖罐

虎头盖罐为盛贮器,盛器是用于盛食物及液汁的用具,由青铜器演变而来,东汉以后多为瓷制品。虎头盖罐,器型硕大极为少见,原配盖子,直口,平唇,丰肩,肩部以下渐收至底,平底。肩部两侧各堆塑纵向虎头系,施绿釉未及底,底部露胎处呈暗红色,塑雕虎头形象逼真,造型优美。

2、绿釉执壶

执壶(酒器)造型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执壶收口,束颈,丰肩,短柄,无流,圆足,器身凸凹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施青釉未及底,胎质干爽致密,绿釉鲜艳亮丽,却素雅无比,独有风韵。

3、白釉陶瓷碗

白釉陶瓷碗是典型的实用生活器,碗口出筋,口部以下渐收至底,修足工整,足墙外撇,白釉细腻干净,无文饰装饰,施釉未及底。

4、碟子和酒杯

碟子和酒杯属生活实用器,碟子主要用来盛调味品的小而浅的器皿,比盘子小,多为圆形,图中碟子修足工整,施釉未及底,绿釉鲜艳亮丽。酒杯施釉未及底,呈孔雀蓝。孔雀蓝最早是瓷器釉色之一,“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沉静如水,却又光彩照人,在瓷器中尤为珍贵。

综合起来看,云南华宁陶继承了我国古代南北窑口的烧制工艺,既采用北方窑口中广泛使用的线切割底工艺,又应用南方龙窑的烧制方法,使陶瓷产品共同具有施釉较厚且明显有釉面厚薄不均的现象,常见开片纹,大小不一,且施釉不及底,使用的方法是蘸釉和刷釉,足端处常有流釉的痕迹。这些问题导致云南华宁陶色泽暗淡、发灰,釉面呈乳浊状。这恰好是古代云南华宁陶最独特之处。

600年的窑火斑斓,华宁陶已发展为生活用品、建筑园林产品、美术工艺品三大系列。近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华宁窑作品远销海内外,多为藏家珍藏。2013年,华宁陶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6年,华宁陶被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下一步,云南华宁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好“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注:图片中的器物为私人藏品。

文旅头条通讯员 易辉 熊文伟 文/图

关键词: 演变而来 资源共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