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旅游 >

当前视点!【跟着非遗去旅行】解锁“彝族服饰” 打卡绿春旅游

2023-02-26 13:43:27    来源:文旅头条

编者按: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红河州新增23个省级非遗项目。为此,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推出“跟着非遗去旅行 ”栏目,带大家走近这些新增的省级非遗项目,感受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李龙沙 摄)

这一期,我们介绍绿春“彝族服饰”项目。


【资料图】

绿春县牛孔镇,位于绿春县城西北部,有哈尼、彝、瑶、拉祜、汉五个世居民族,是彝族较集中的一个镇,是省级非遗项目《跳鼓舞》发源地,素有《跳鼓舞》之乡的美誉。“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生产、演变和发展,也是彝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人记录历史、眷恋家乡、热爱生活的体现。

(李龙沙 摄)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自织自染的土布衣服,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彝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庄重,处处蕴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

(李龙沙 摄)

绿春彝族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为贵,再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服饰色彩有黑红、黑蓝、黑白、黑黄等色块的搭配,产生了一种明快、亮丽的视觉美感。

(李龙沙 摄)

女子长衣样式为“厂”字襟中、长衫,黑色管裤。衣服上绘有五彩蝴蝶、鲜朵、青藤、小鸟、凤凰、神龙、麒麟等图案,花色繁多,精巧秀美。

(李龙沙 摄)

头饰、胸饰、背饰、肩饰、袖饰、腰饰等琳琅满目,下装则相对简单朴素,多穿黑色长管裤,无加饰。

(李龙沙 摄)

年轻女子一般选用较艳丽的图纹,中老年妇女一般选用较为平淡的图纹,以示素雅、成熟、稳重。婴儿则戴小狗圆帽,女童戴翘尾帽,年轻妇女戴鸡冠帽,婚后打绉纱包头。

(李龙沙 摄)

“彝族服饰”在款式形制、图纹装饰之间蕴藏着彝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这些记载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美好片段的图像,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生活与自然相亲相伴、和谐发展的关系。

彝族跳鼓舞源于彝族民间,是彝族先民为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而跳的舞蹈,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如今也是绿春广大彝族人民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者穿着“彝族服饰”,用舞蹈的形式把绿春彝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绿春县城,是一座建立在山顶的小城,有着一条长不到五公里的街道,连接县城的两端,整个县城只有这一条长街,也被称作山顶上的“一线城市”。绿春县属中山峡谷地貌,全境均为山地,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也称“千山之县”。这里属西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二甫村边境的美丽云海,与越南隔江相望,有着壮美的日出景观,绵延千里的云海幻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原始森林,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绿春全县有10万余亩梯田,其中,面积最大的腊姑梯田和桐株梯田,景色秀美、绚丽多姿。

哈尼长街宴,是绿春最为大众熟知的一项文化活动,绿春县有着近9成哈尼族人口,有着悠久古老的哈尼文化,哈尼长街宴还曾因其规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长街宴上,哈尼蘸水鸡、白旺、蘸水魔芋、蒸鲜鱼、泥鳅煮芋菜(配哈尼豆豉)、清炖泥鳅、荞粑粑等风味独特的原生态美食一一上桌,菜式丰富多样,让人胃口大开。

绿春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多样的民族风情文化,孕育出“彝族服饰”这样的精品非遗项目,绿春“彝族服饰”也成为绿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跟着非遗去旅行 ”,从“彝族服饰”开始,我们又解锁一项打开绿春的方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

除署名外由田维星、绿春县文化馆、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关键词: 彝族服饰

相关阅读